郑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网站logo
中国粮食经济 | 传统文化视域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研究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时间:2023-06-28 11:3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实现了从中国传统粮食文化到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理论的传承融合与创新发展。

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粮食文化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粮食文明史。中国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从事与粮食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精神力量等在文化层面上的集中反映,有着广博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尤其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粮食精神的社会存在。中国粮食文化孕育于农业文明之中,发展于农耕文化之上,也影响了农业文明,丰富了农耕文化。自祖先耕种开始,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并形成了农耕文化。从农耕文化到粮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粮食文化融合中华民族各类民俗文化为一体,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变革与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粮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相融相通,与时俱进地赋予其当代价值,形成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重农贵粟思想的继承

自先秦始,关注粮食生产、强国富民的思想即占据了重要地位。管仲的“重农贵粟”思想,体现在重视粮食生产,把重农视作国计民生、立国安邦之道。春秋末期,《范子计然》中范蠡“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的论述,把粮食提升到治国安民的新高度。东汉班固的“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把满足人们吃饭的需求作为治国安民的首要目标。从重农贵粟思想的历史发展与脉络演进可见,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粮食的推崇是始终不变的主题。数千年来,农业始终在国计民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

粮安天下,农定社稷。重农贵粟思想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内涵,并得到融合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将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成为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安民足食思想的延续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提出“民以食为天”,孔子主张“养民也惠”,孟子侧重“民可使富”,荀子指出“裕民以政”。北宋李觏提出“安民足食”思想,认为“人所以为人,足食也;国所以为国,足用也”。这些观点和理念彰显了重民敬民、爱民养民、安民足食的社会治理理念与价值取向,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继承并发展了民以食为天,安民足食方能本固邦宁等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对安民足食思想的融合传承,又是对安民足食思想的超越发展,创造性地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是集数量、质量、消费、生态等多因素于一体的粮食安全。

节粮爱粮美德的传承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节用粮食的思想。自先秦开始,墨子的“节用”观念,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倡导节用粮食;荀子注重节俭粮食,做到有备无患。唐代《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唐代名相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中述及“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从家训到治国理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节粮爱粮美德是中国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华民族的爱粮节粮源自于粮食文化的传承,加深于每一代人的饥饿记忆,发展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13年初,针对“舌尖上的浪费”,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以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做好合理储粮,实现藏粮于仓。《礼记·王制》有云:“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中国的粮食库存主要包括政府储备、政策库存和企业商品库存及部分农户的存粮。做好合理储粮工作,要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科学储粮绿色储粮水平有效提升,形成了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中国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特性,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形成不断延伸的精神谱系,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民族自信之源。党领导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践成效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它源自于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国粮食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汲取了中国粮食文化中重农贵粟思想、安民足食思想、节粮爱粮美德等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密切关注人民福祉、时刻不忘人民饭碗的当代升华,是党面向重大实践问题、开展重大实践探索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是党在领导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底线思维的集中体现。中国粮食文化赓续传承并弘扬光大,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生命活力,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粮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粮食安全国际话语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和经验研究”(编号:22ZDA11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赵霞为教授)

来源:2023年第6期《中国粮食经济》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