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网站logo
中国粮食经济 | 发展粮食科技 支撑产业升级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时间:2023-07-03 09:2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粮食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粮食科技发挥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努力。

科技和人才支撑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粮食科研机构积极适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聚焦粮食行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突出需求导向,集中力量突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技术。粮食行业科研机构牵头或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项,中央财政支持19个涉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5亿元。实施现代粮仓绿色储粮科技示范工程、粮食产后“全程不落地”技术示范工程,开展粮食收储保质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创新粮情监测监管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北粮南运”散粮集装箱高效保质运输技术,搭建粮食物流信息追溯平台,开展传统杂粮加工、大宗粮油制品适度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究,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

(二)科技成果支撑粮食产业发展

粮食储藏技术领域。多场耦合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储粮虫霉生长规律研究更加系统,原粮低温储藏技术日趋成熟,内环流控温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国准低温储粮应用仓容超过1亿吨。氮气等气调储粮技术应用规模达到3500万吨以上。横向通风等技术推广,为安全储粮提供了新技术方案。粮食仓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粮食仓储安全管理、督查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食物流技术领域。“产后不落地”收储模式和粮食收储保质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为减少粮食损失提供了技术思路。在粮食多式联运技术方面,铁水联运接卸技术、粮食铁路运输专用车皮和散粮专用车、接卸平台等,提高了粮食流通效率,减少了粮食运输损耗。新开发的粮食出入库高效物流技术,浅圆仓进出仓装置和栓流气力输送设备,平房仓刮平机、净粮入仓系统等,使粮食出入仓更加顺畅,解决了粮食物流“最初一公里”难点。在粮食收购、集并和内河运输专用运输工具方面,研制出散粮运输车、内河散粮船、便捷式散粮集装箱等粮食接发技术装备,开发的粮食运输装备监测、调度和追溯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物流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加工技术领域。“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布局了适度加工技术创新。在粮油加工技术方面,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出稻米、小麦、油脂、杂粮适度加工技术,粮食加工原理更加明晰,理论基础不断夯实,形成柔性碾米设备、小麦粉分类加工技术、杂粮加工技术等成果。其中,柔性碾米设备提高粮食出米率5个百分点,杂粮加工技术已在粮油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开发出粮油营养健康产品,全谷物科技成果服务人民健康,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在粮机装备方面,大型优质浸出关键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色选设备更好满足加工企业需求,粮油加工装备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

粮食质量安全技术领域。研究粮油食品供应链危害物识别与防控技术、粮食质量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生物源危害物阻控技术,开展粮油质量安全过程保障及追溯技术集成与示范;粮油标准物质研发及生产进一步夯实质量安全检测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油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为提高粮食收购检测效率提供支持。

粮食信息技术领域。粮食信息技术创新夯实粮食流通管理基础。无线射频技术应用(RFID)、粮食补贴与农户结算卡及收购追溯技术,已成为粮库常见设备。粮堆环境专用密度、压力、气体、虫害、传感器,以及视频监控、激光测量等技术应用,不断完善粮仓信息获取能力。开展粮食动态信息大数据结构及云端设计研究,构建“智慧粮食”数据系统,集成各类传感器及智能视频信息并及时融合处理,开展储藏大数据科学分析,实现常态化清仓查库远程在线应用。

(三)粮食科技平台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粮食工程实验室发挥创新引擎作用。粮食行业建设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粮食储运、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大量科技成果,为粮食安全储藏、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2021年,4家粮食产后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专项评估,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序列管理。

创新中心发挥融合创新作用。2018年以来,在节粮减损、产后服务、杂粮加工、特色粮油等领域先后建成19家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发挥科研单位创新引领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粮食产业发展细分中引领科技创新。

粮食创新联盟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在粮食产业发展特色领域和重点区域,引导建设粮食产业技术联盟,搭建了同技术领域科研机构和产业链关联企业的融合式创新平台,促进了区域粮食产业升级,构建以创新为内生动力的粮食产业生态链。同时,通过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搭建粮食技术转移平台,开展科技“三对接”活动,推动粮食技术转移,促进粮食科技成果转化。

(四)落实人才战略夯实发展基础

行业从业人员达195万人。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稳中有增。粮食特色学科建设持续推进,并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全面加强粮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批准首家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立首家行业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构建完备的行业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大力选拔全国粮食行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技能拔尖人才,择优推荐参评国家级人才项目,初步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人才选拔、培育机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行业竞赛,拓宽基层职工成长成才渠道。表彰培树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同时,应清醒认识到,粮食科技和人才在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上仍存在短板。如,基础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绿色储粮、粮油适度加工、粮油食品营养和粮食质量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需持续用力,大数据分析能力依然较弱;产学研用融合机制不够健全,科技和人才融通不够紧密,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到位。这些问题亟待“十四五”时期加快解决。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

(一)新时代提出发展新要求,需要注入创新要素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注入更多科技和人才要素,更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点任务,对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和人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特别是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围绕构建统一的国家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提高保障能力,聚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加快构建国家储备安全保障体系,迫切需要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将为中国带来一次利用新技术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的重要机遇,为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推动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激发粮食创新动能

要突出规划引领,系统谋划科研攻关重点领域和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立科技与人才融通发展机制。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载体,突出粮食和物资储备公益性科研院所引领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更好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速培养粮食和物资储备紧缺专业人才。探索项目和人才协同评价体系。健全应用开发和成果产业化联动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科普工作,扩大宣传效果,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良好格局。

(三)聚焦粮食和储备事业发展,强化关键技术研究

加强粮食和储备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储藏新技术,研究粮食危害因子形成、转移、分布和代谢规律,开发快速检测、监测预警、控制与消除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净粮转运入仓标准化载具及配套接收装备、散粮集装单元化装具等,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研究粮油营养健康作用机理,创制粮油新产品,建立营养素综合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全谷物食品生产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开发米面油加工新技术,提高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着力推动粮食机械装备数字化,进一步提高粮机装备水平。开展物资储备能力、布局和规模、品种、结构及轮换机制等基础性研究,加强粮食和储备领域信息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四)布局人才培养重点任务,夯实人才发展基础

在高水平人才选育工程方面,选拔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技能大师,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创新人才支持方式;在青年人才培优工程方面,支持青年拔尖人才自主选题研究;在高技能人才倍增工程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在新型智库建设工程方面,建立健全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机制,建设资源专家库;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建设工程方面,协同推进涉粮涉储学科专业建设;在校企合作推进工程方面,打造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在数字化升级工程方面,推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企业服务、学术兼职、政策咨询、科普宣传等信息数据共享。

                                                                                                                                    (作者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